■不合格血样分类
→凝血血样
→溶血血样
→纤维蛋白挂壁
→纤维蛋白二次析出
→血量不合格的标本
一、凝血血样
概念:是指抗凝管采集血样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蛋白析出或出现血凝块的标本。
显性凝血标本:我们把肉眼可见的血凝块或纤维蛋白团的标本称为显性凝血标本。
隐性凝血标本:全血中出现纤维蛋白的标本称为隐性凝血标本。
原因分析
(1)抗凝剂浓度不足;
(2)抗凝剂剂量不足(抗凝剂加入量过少或漏加);
◆ 加强生产自检及质量控制工作。
(3)采血量超过额定采血量,导致抗凝剂相对不足而发生凝血;
◆指导正规操作,按要求采足血量。
(4)采血后摇匀不及时、摇匀次数不够;
◆及时颠倒180度露底轻轻摇匀5-8次。
(5)采血时间过长,造成外源性凝血;
(6)病人本身原因,血黏度高、高凝态病人(例如血液病、老年人、高烧、ICU病人等);
◆选择适宜的采血针或采血量大时,边采边摇。
(7)包覆效应,因胶塞析出物将抗凝剂分子包裹;
◆必须使用经过处理的试管胶塞。
(8)使用注射器采血,分装量超过采血管额定量;
◆特殊情况需分装血样时,应以采血管额定量为准。
(9)异常的开塞操作;
◆ 需开塞操作时,先将采血管底部轻轻撞击或将其向下轻甩,使吸附在胶塞上的抗凝剂沿管壁滑下。
二、溶血血样
概念:指血液标本在采集、抗凝、储存、传输过程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异常破裂的标本。
显性溶血标本:我们把大量红细胞破裂、血清泛红的标本称为显性溶血标本。
隐性溶血标本:白细胞被破坏、血清轻度混浊的标本称为隐性溶血标本。
无论是显性溶血或是隐性溶血,均在试管底可见大量的细胞碎片,血清或血浆的化学成分被改变。
原因分析:
(1)抗凝管在混匀抗凝剂时摇匀不规范,(例如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太大);
◆应颠倒180度轻轻摇匀, 尽量减少血样冲击力。
(2)标本采集不足量,采血管内残余真空的存在造成血球破裂;
◆ 采血完毕后开启管塞片刻,放出管内多余真空。
(3)如品规为4/75采血管负压相对较大,采血初始,血液直接流入管底速度快,红细胞相互撞击可至破裂;
◆在使用负压相对较大的采血管时,应将试管斜放,尽量使血液沿着管壁流入试管。
(4)标本在转移、运输过程中造成血样冲击;
◆标本在送达检验科之前应正确的运输和存储。
(5)使用干粉剂采血管未及时摇匀(其溶解接触面不均衡,界面温度过高,出现溶解热和反应热);
◆及时摇匀8次。
(6)离心机离心时,机芯未放置平稳而振动,造成机械性损伤;
◆建议使用仪器时,先进行查对。
(7)天然橡胶塞及未进行膜处理的试管表面;
◆试管内壁及胶塞应进行相应的工艺处理。
(8)离心时间过长、离心速度过快;
◆按照离心机操作手册使用说明正确操作。
(9)用注射器转装未卸下针头;
◆特殊情况需用注射器转装时,应将针头卸下,开塞沿管壁缓慢注入。
(10)血样采集困难的病人,采血时有挤压血管的动作;
◆特殊情况下,可考虑以注射器辅助采血。
(11)由于外界环境因素造成,(即在气温过低时,无抗凝管水浴,热气遇冷后成水分子混入血样中,改变渗透压,造成血细胞破裂;
◆建议使用肝素管或促凝管。
三.纤维蛋白挂壁
原因分析:
(1)胶塞析出物的影响;
◆必须使用已进行胶塞处理的试管。
(2)离心转速相对过小,离心时间过短;
◆建议适当加大离心转速,及适当延长离心时间。
四.纤维蛋白二次析出
原因分析:
(1)血清类管凝血时间不够;
◆ 如普通血清管等待标本的凝固时间为60-90分钟,分离胶促凝管为30分钟
五.血量不合格标本
→ 血量过大标本
→血量不足标本
1、血量过大标本
原因分析:
(1)采血环境温度偏低;
◆采血管在使用前应放置在常温下储存,无需置于冷藏环境中。
(2)操作中终点判断失误,拔针时间过晚;
◆指导正规操作。
(3)使用注射器转装,未参照额定采血量。
2、血量不足标本
原因分析:
(1)采血环境温度越低,采血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建议将采血管放置在常温下储存。
(2)终点判断不准确,换管时间过早;
◆掌握正确的终点判断。
(3)管塞穿刺针未完全穿透胶塞,或穿透胶塞后止血护套弹性稍大回缩将针尖胶塞内带回;
◆将管塞穿刺针垂直胶塞横截面在胶塞中间部位穿刺,并尽量用手扶住管塞穿刺针。
(4)采血过程中血流中断,病人过于紧张静脉塌陷;
◆请患者缓慢握紧并松开拳头,可以促进血流恢复。
(5)在使用软连接式采血针时,管塞穿刺针与软管接口未拧紧,泄露真空;
◆建议顺时针拧紧管塞穿刺针与软管接口。
(6)采血管被外力破坏,真空丧失;
◆建议在采血前查看试管是否有破损,对于破损试管请弃置不用。
(7)采血管型号选择过小,换管时间延长;
◆在病人创伤面可接受的情况下,建议选择比输液时大一型号的采血针。
(8)静脉穿刺针斜面抵住了血管内壁,阻断了血流;
◆轻微转动静脉穿刺针。
(9)使用注射器转装,未参照额定采血量。